县政府网站 | 市政府网站 实时天气: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941-3106199 - 邮箱:2792631559@qq.com)
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临潭要闻 - 动态信息 - 详细

【人文临潭】关于冯旗打切刀和我的一点猜想

日期:2021/2/25 字号:[大][中][小] 视力保护色:

图片

“三天十五三天年,三天过了原达原”,这是洮州人的一句老话。意思是庄户人除了正月过年热闹休闲以外,其余时间就是绕着农事转。过年过节,是儿时的乐事,那时总盼望过年过节。一来是有好东西吃,有新衣服穿,二来年节之时,再怎么调皮捣蛋,也不招致大人的责骂。那原因一是年节之时讲和谐,忌吵骂;二是人来客去的多,大人们在亲戚面前是不能打骂孩子的。这些“定理”,儿时就依稀实践使用了,而弄明白时,我已经为人夫为人父成了大人了。三天年指正月初一至初三三天(其实还包括腊月三十),除夕阖家团圆,初一家族团拜,初二拜舅家或丈人,初三上坟祭祖。三天十五,则指正月十四到十六。这三天,则是古洮州各村庄的庙会社火秧歌大戏,其实上西路的庙会社火从初八就开始了,但那时人们忙于拜亲访友,到十三亲戚也拜得差不多了,才算是社火的正式开始。千家寨十三,长川十四,马牌、汪槐十五,正月十六冯旗打切刀,长川、马牌、汪槐的庙会,是小时候常去的。至于十六冯旗打切刀,一者大人们不去,自己去不了,因为童谣在唱:“昂朗朗儿,一辆车,十五过了把粪曳”, 大人们十五一过便忙于曳粪等农事了,慢雀儿早飞吗,其实也正是“十五过了原达原”的意思。二者是十五一过我们娃娃们也上学了。所以冯旗打切刀虽然名声响亮,一直无缘得见。打切刀的事儿也听得多了!但听说用切刀把人头劈成两半,那人虽然头顶被砍入的切刀,鲜血淋淋,痛苦异常,但是居然不死。有人说,那是给神演戏,神在护佑这些人的;也有人说,那是假的;反驳的人却说,看不出啊,虽然是假的,但和真的一样!种种说法,不一而足,令人更是心驰神往。我是极喜爱秦腔的,在翻阅王正强先生编的《秦腔词典》时,注意到了“血彩道具”的词条,王先生在“血彩道具”词条中这样释义:“秦腔演出中专用的道具,在演出中表演抽肠拽肚、断臂砍手、穿胸刺腹等情节时使用有关特制道具,当场出彩,以臻真实。”这个解说与冯旗打切刀的说法有些相近。便想冯旗打切刀可能就是戏曲的血彩道具。王先生又说,以前在戏台上常用,现在因血腥暴力味儿太浓不用了,因而其工具和技艺也就慢慢的失传了。

图片

2007年我带一个摄像师驱车去冯旗专门摄录,去得有些迟了,等我们到达时,场地已被围得水泄不通,周围人家的屋顶上也是层层次次的站满了人。我和摄像师拨开人群,好不容易挤到近前,锣鼓声中,五名生角已然出场,嘴里念念有词,却听不甚清。然后绕场亮相,拍拳踢腿的表演一番。接着五名旦角(也是男性装扮,神戏一般是不允许女性装演的)上场,也是拍拳踢腿的表演,不过尽量装得秀气一些。接着在一阵紧锣密鼓声中,生旦便赤膊厮打起来。武术套数有开怀、迎合、解膀、扫踝等,招式配合默契,好似高手对打。赤膊战斗以旦角不敌而一一下场,接着五名旦角手持棍棒与生角一一打斗,还是不敌!五旦便分别找来镰刀、剪刀、锥子、斧子、菜刀等,在场上磨砺,这时的锣鼓不紧不慢,令人翘首以盼,不知下面将要发生生什么事?终于,所有的工具都磨砺完毕。其中一旦,便发狠手持镰刀钻进场地西北角的帐篷,不一会儿旦在前,生弯腰背身而出,至半场时生转过身,额头上插一把镰刀,鲜血淋淋,不住的往下滴,面上表情痛苦异常,围观的人不由得一阵唏嘘。生绕场一周,至东北边让人扶持着立定。又一旦掳袖持剪而入,从帐篷里拉出生,也是弯腰而出,眉心间插着剪刀。颤颤巍巍的被扶至东北角立定。第三个旦便拿起一把小斧子,冲入帐篷,不一会儿引出一生,额头插把斧子,斧柄鲜血滴沥,至东北场站定。一旦便执锥钻入帐篷,牵出的生一只眼里戳一把锥子,扶持而出,面斜向观众,血肉模糊,胆小的不敢正视。最后一旦紧咬牙关,手执菜刀,奔入帐篷,不一会儿,一生膝行而出,头顶及面部均被血红,头中顶菜刀一把,仅露出刀背,好似把一个脑壳前后劈成了两半。这时锣鼓咚咚锵锵,号角悲鸣,令人惨不忍睹。同时也为坏人被制服而额手称庆。这时旁边一人说道:“今天天气还可以,年年顶切刀时,必然天气突然变化,飞沙走石的。”我想若真是那样,更助凄凉悲壮了!正想着时,只见演员散场,往西北角化妆帐篷里回扯,赶紧拨开人群,挤到跟前,帐篷竟然扯倒在地,帐篷里面的演员已同常人装束,丝毫看不出刚才血淋淋的印迹。不由得大失所望,也惊叹他们卸妆的神速!于是我就问旁边一个白胡子老头,老头儿捋着胡须说道:“我也是听老人们说的,一代传一代,都这样说。名字就叫个《混五子招亲》,上场四句话‘切开红肚肠,拳大胳膊壮,打死不拉勾,要问麻引个,双股一齐上’。也不知是啥意思。”老头子还说,以前村子附近山头有一帮土匪占山为王,经常骚扰周边村庄。一次村里的姑娘媳妇们外出游玩。被山上土匪看见了,匪首对吩咐手下把那些姑娘媳妇捉上山来,姑娘们虽然抵抗,终因寡不敌众,还是被掳掠上山。土匪们便喝酒庆祝,一个个喝的酩酊大醉,抓去的姑娘媳妇们乘机逃下山去。她们害怕土匪还来,便商量着拿上切刀、锥子、剪子、镰刀、斧头等工具重新回到山上,趁土匪们烂醉如泥之机,把他们都杀了。对于这个故事,我觉得不可信。因为冯旗附近山不太高,周围可以掳掠的资源少之又少,土匪占山为王似不可能;再者明初这里是屯兵之处,在屯兵的军寨附近占山为寇,土匪也太胆大了。但是可以这样推测,锥子、剪刀乃女子闺房之物,有时可以防身;切刀为厨具,镰刀、斧子为农具,这些亦可用于防卫。这个表演的来源也许是女性的自卫,不是在山上,而是在家里。旧时像那大户人家欺负丫鬟、纨绔子弟拦劫少女、地痞无赖调戏寡妇等事儿比比皆是,此等演出实是警示!

据说演出只限于赵武两姓,从不外传。也许这两姓祖上是戏子,学了这一手血彩表演。带着这个猜想回来后我又翻阅了王正强先生的《秦腔词典》,在“血彩道具”下面还有一个词条“砍头菜刀”,是这样释义的:“秦腔演出中血彩道具,在演出中须具刀具两把,一把为武打刀,一把为效果刀,两把形色全同,效果刀用木板制成,刃口处刻一凹形,与头颅恰相嵌合,内注红水,打斗时先用武打刀,需砍头时巧妙换用效果刀,砍到对方头上,凹处与头相合,此时红水顺头淌下,恰如菜刀砍入头颅一般”这个解释说明打斗时先真刀真枪,在观众眼花的时候砍入假刀,这和“打切刀”在帐篷里直接化好妆是不一样的,于是我否决了“血彩道具”这一想法。

图片

真是凑巧,有一次我在中国秦腔网发了个关于冯旗“打切刀”的帖子,竟然有人跟帖,言说此等表演,陕西宝鸡就有。一搜索,果然。宝鸡当地称之为“血社火”,大都在正月祭社、庙会迎神、祈雨时表演, 宝鸡县赤沙镇血社火是以水浒武松杀西门庆为武大报仇的故事为题材,表演内容主要以斧子、铡刀、剪刀、链刀、锥子等器具刺入西门庆和其他坏人头部,使社火的内容恐怖血腥且十分逼真,所以叫血社火。又叫快活。取名“快活”,一是取《水浒》中地名,即“快活林”;二是取其意,即铲除了为非作歹的恶人后人心快活。 “快活”表现的就是《水浒》中武松为兄报仇,杀死谋害武大郎的奸夫淫妇西门庆和潘金莲的故事。这个说法和我的猜想一致,通奸情杀都是发生在在家里,而非山上。恐怖血腥意图还是警示。赤沙镇血社火现场是保密的,化妆一般在村庙里,门口有人看守,不准其他人靠近,且传儿不传女!这个做法和冯旗打切刀也是一样的。有个帖子还说宝鸡县赤沙镇三寺村的血社火是陕西乃至全国唯一保留的一个血社火种类,它是每逢闰年表演一次。这个说法被冯旗的打切刀不攻自破,足见发帖者的寡见和自大,甚至在陕西也不是唯一的,听说在大荔也有。在三寺村村民中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在清朝末年,一位流浪的河南铁匠病倒在村头,村民把他抬回家,喂汤药救起又调养伺候到康复。河南铁匠感激三寺村人的博爱敦厚,说身无分文报答救命之恩,只有一套游艺的行头相送。于是埋头开炉打造了十多件家伙,又在元宵节帮着村里人化妆,血淋淋地游演一回。过后,那神秘的铁匠走了,而且再也没有回来。这血社火,连同一套家伙及妆扮的秘技,从此留在三寺村,到如今已经血亲单传了六代。这个传说倒和血彩道具说有些关联,只不过比上舞台瞬时障眼法的表演,显得拙劣多了,不注重技巧的原因是再过分强调其血腥的警示!冯旗村的打切刀在表演化妆等各方面和三寺村的血社火有着惊人的相似,究竟有无渊源,我觉得有。一个最大的可能移民,明初洮州军屯移民,多来源于江淮,但是不能排除晋陕移民,山西大槐树的说法只让移民们记住了大槐树,记住了洪洞,其实元末明初晋陕战乱相对较少,更是朱明王朝移民迁出的地方,就像湖广填四川那样。也许赵姓就是来源于宝鸡,武姓据说是来源于江淮的,最初也不在冯旗,而在扁都,表演打切刀可能是后来加盟的。

对于打切刀的这些猜想只是砖头,我只是希望抛出之后,能引来同好者更多的玉以玉成其事!


作者简介
图片

武锐,现供职于临潭县第一人民医院。好读书,不求甚解;好涂鸦,不求发表。甘肃省楹联协会会员、潭县洮州诗词楹联学会会员、甘南州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

图片

【推荐给好友阅读】 【关闭本页】 【打印本稿】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18-2020 临潭宣传网 www.ltxcw.c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甘肃省临潭县城关镇西大街160号 建议使用1920*1080分辩率
网络谣言举报电话:(0941)8218089 举报网站:http://www.gsjubao.cn 举报邮箱:xs8218089@163.com
主办:临潭县委宣传部 陇ICP备2022000032号甘公网安备 62302102000112号